在中国虚拟货币监管框架中,以太坊并未被单独列为 “打击对象”,这并非政策疏漏,而是源于其技术属性、监管逻辑与风险防控的综合考量。理解这一现象,需从以太坊的双重属性与中国监管的底层逻辑入手。
首先,以太坊的技术内核具有中性特征。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坊不仅是一种代币,更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平台,支持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DApp)开发等功能。其底层技术区块链被中国视为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区块链技术研发。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分布式记账等技术,本身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版权保护等合法场景,与中国鼓励的 “区块链 + 实体经济” 方向存在交集。监管层对技术本身持开放态度,打击的是代币投机,而非技术创新。
其次,中国监管采取 “穿透式管理”,聚焦行为而非特定币种。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但并未点名打击某一币种。以太坊的代币(ETH)虽被纳入虚拟货币范畴,但其交易、兑换等行为才是监管重点。例如,中国严禁任何机构为以太坊提供交易中介服务、开设交易所,或利用以太坊进行融资炒作,却不禁止对其底层技术的研究与合法应用。这种 “禁行为不禁技术” 的思路,既防范了金融风险,又为技术探索留有余地。
再者,以太坊的全球属性增加了 “单独打击” 的复杂性。作为去中心化网络,以太坊的节点分布于全球各地,不存在单一运营主体,无法通过关闭服务器等方式直接 “打击”。中国的监管策略更注重 “境内风险隔离”,即通过禁止境内交易平台、支付机构参与,切断以太坊与法币的兑换通道,遏制境内投机活动。这种方式既能降低国内用户的参与风险,又避免了与全球区块链生态的直接对抗,符合 “主动防范化解风险” 的监管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不单独打击以太坊,不代表对其风险放任不管。以太坊代币价格波动剧烈,2022 年曾从 4800 美元跌至 880 美元,投机属性显著。中国通过宣传教育、清理相关广告、监测资金流向等方式,持续提示民众警惕以太坊交易风险。对于利用以太坊进行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的行为,司法机关始终依法严厉打击,2023 年多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犯罪案件中,就包含以太坊相关涉案资金。
综上,中国不单独打击以太坊,是对技术中性的尊重、监管精准性的体现,也是应对全球去中心化网络的务实选择。监管的核心始终是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民众财产安全,而非否定某一技术的潜在价值。在这一逻辑下,以太坊的合法技术应用与非法金融活动被清晰区隔,形成了 “技术可研究、投机必严管” 的平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