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版图中,香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形成了独特的监管路径,加密货币的合法性需置于具体的监管框架中审视。
2023 年 6 月 1 日,香港《打击洗钱条例》修订生效,标志着加密货币交易在香港进入 “有牌可依” 的合规时代。根据新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s)必须获得香港证监会(SFC)的牌照才能开展业务,涵盖虚拟资产交易、经纪、顾问等服务。这意味着,符合监管要求的加密货币交易活动在香港是合法的,但需严格遵守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等规定。
香港对加密货币的监管采取 “分类对待” 原则。对于证券型代币(如代表公司股权的代币),适用《证券及期货条例》,需遵守与传统证券类似的发行和交易规则;而对于功能型代币(如用于支付的比特币),则纳入《打击洗钱条例》的监管范畴。这种分类监管既明确了合规边界,也为不同类型加密货币的合法存在提供了空间。
2025 年 5 月 21 日,香港立法会全票通过《稳定币条例》,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该条例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 100% 法币储备,严禁匿名交易和杠杆操作,并将其纳入现有支付体系监管。这一举措进一步细化了加密货币中稳定币的合法运营标准,增强了市场对香港加密货币监管的信心。
然而,并非所有加密货币活动都被允许。香港证监会明确禁止无牌 VASPs 向香港居民提供服务,并对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实施严格限制,仅允许专业投资者参与。此外,加密货币的匿名性与反洗钱要求存在天然冲突,部分去中心化交易所因难以满足客户身份验证要求,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从实际案例来看,2024 年香港已有多家机构获得虚拟资产牌照,包括 OSL、HashKey 等平台,它们在合规框架下为用户提供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的交易服务。这些持牌平台的存在,直观体现了加密货币在香港的合法地位,但前提是在监管红线内运作。
综上,加密货币在香港的合法性并非 “全有或全无”,而是 “合规即合法”。在证监会牌照体系和相关条例约束下,符合监管要求的加密货币交易和服务受到法律保护;而越界操作则属非法。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持牌平台、遵守监管规则,是确保自身参与加密货币活动合法合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