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币赚差价犯法吗?法律边界与投资风险探究

在虚拟货币市场的狂热浪潮中,不少人怀揣着通过买卖虚拟币赚取差价实现财富增值的梦想。然而,虚拟币赚差价这一行为是否犯法,答案并非简单直接,需从法律规定、交易场景以及潜在风险等多维度剖析。

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这其中涵盖了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以及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从本质上讲,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如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它们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缺乏法偿性,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正常流通使用。这就从根源上决定了,若在虚拟币交易中,以经营的方式频繁、大量地进行低买高卖赚差价,很可能被认定为从事非法金融业务。

以江苏省建湖县的一起案件为例,三个 “95 后” 小伙打着虚拟货币 “搬砖”(在不同交易所平台低买高卖虚拟货币赚差价)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从事买卖外汇 “生意”。他们在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1 月期间,变相买卖外汇 2129 万余元。最终,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对三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此案例凸显出,当虚拟币交易与外汇等金融业务挂钩,利用虚拟币赚差价的行为极易触犯法律红线。

此外,若在赚差价过程中,虚拟币交易资金涉及违法犯罪所得,那么参与者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例如,部分犯罪分子在获取涉诈、涉赌等赃款后,通过购买虚拟币转移资金。此时,若有人为赚取差价,不问资金来源,随意与这些犯罪分子交易虚拟币,即便主观上可能并不知晓资金的非法属性,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也可能被认定为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洗钱犯罪。2023 年,肖某在明知交易方式异常的情况下,仍通过高出交易所价格在场外大量收购虚拟货币 USDT,再加价卖给跑分集团负责人,最终被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 3 年 3 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 1 万元。

在国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不仅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还可能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为了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监管部门对虚拟货币交易一直保持高压态势。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和清算结算等服务;互联网企业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网络经营场所、营销宣传等服务;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名称及经营范围中不得含有与虚拟货币相关字样。这一系列举措全方位限制了虚拟货币交易的生存空间,也使得通过虚拟币赚差价的行为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难以立足。

虽然在部分境外合法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用户进行虚拟币买卖赚差价的行为在当地可能不违反其法律规定,但我国明确禁止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境内居民参与此类交易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虚拟币赚差价这一行为在我国大概率会触犯法律。投资者切不可被虚拟货币市场的高收益诱惑冲昏头脑,贸然参与其中。在投资领域,尤其是面对虚拟货币这种新兴且风险极高的投资品类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谨慎评估投资风险,远离非法虚拟货币交易,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避免陷入法律困境,造成财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