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 U 后收现金会被警察查吗?

 

在虚拟货币交易的灰色地带中,卖 U(如 USDT)后收取现金的行为,是否会被警方调查,取决于交易本身是否触及法律红线,以及资金来源是否合法。

从法律定性来看,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业务,卖 U 并收取现金的行为,本身已属于被监管部门严打的非法金融活动。2021 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中,将此类行为列为 “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集资” 等违法活动的关联行为,警方有权对涉嫌违法的交易展开调查。

现金交易的隐蔽性并不能规避被查风险。一方面,若交易涉及上游犯罪资金,警方可通过资金链溯源锁定卖 U 者。例如,当诈骗分子将赃款通过购买 U 币转移时,卖 U 者收取的现金可能间接来源于被害人,即便未直接接触电子支付记录,警方也能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记录、上下线人员的供述等证据链,顺藤摸瓜找到现金接收者。河北某案例中,犯罪团伙用诈骗所得购买 U 币后,通过线下交易换成现金分赃,警方最终通过 U 币交易哈希值和监控录像,将包括现金接收者在内的团伙成员全部抓获。

另一方面,大额现金交易本身易触发监管预警。根据《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个人单次或累计接收现金超过 5 万元时,金融机构需向央行报告。若卖 U 者频繁收取大额现金,或现金来源与日常收入明显不符,可能被纳入可疑交易监测范围,警方可能因 “涉嫌洗钱”“非法经营” 等线索介入调查。例如,广东某 U 商通过线下交易累计收取现金超千万元,因交易频率和金额异常被银行上报,警方调查后以非法经营罪对其立案。

此外,卖 U 者的主观认知也影响被查后的处理。若明知对方资金来自诈骗、赌博等违法活动,仍收取现金完成交易,即便没有电子转账记录,也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面临刑事追责。反之,若确实对资金来源不知情,但交易规模较大(如单月交易额超百万元),警方也可能因 “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展开调查,核实是否存在变相买卖外汇、扰乱金融秩序等行为。

实践中,警方调查通常从上游犯罪溯源、大额现金异常流动监测、群众举报等渠道发起。一旦被查,卖 U 者需配合提供交易细节、资金用途等证据,若无法证明交易合法性,可能面临账户冻结、现金扣押等措施,甚至被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

总之,卖 U 后收现金并非 “安全通道”,警方调查的可能性始终存在。这种行为本身已违反监管规定,且极易卷入违法资金链条,建议远离任何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交易,避免成为违法犯罪的 “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