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得币是不是国家批准了?监管视角下的合规辨析

 

在虚拟货币相关项目层出不穷的当下,“币得币是不是国家批准了” 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从我国现行监管政策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币得币” 若属于虚拟货币或相关交易项目,并未获得国家批准,且大概率处于监管禁止的范畴内

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早已明确。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 “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并强调 “任何所谓的代币发行融资以及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兑换业务”。这一政策划定了清晰的合规红线 —— 无论是以 “币得币” 为名的虚拟货币本身,还是涉及它的交易、挖矿、融资等行为,均未得到国家层面的合法认可,反而属于需严厉整治的非法金融活动。

从 “币得币” 这类项目的常见运作模式来看,也与合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此类项目往往通过 “挖矿”“拉人头返利” 等方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 “低风险高回报”,但多数缺乏真实的技术支撑与应用场景,本质上更接近传销或资金盘。正规的金融项目需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具备清晰的运营主体、合规的业务范围及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而 “币得币” 类项目通常连基本的公司注册信息都模糊不清,更无任何官方批准文件可查。此前市场上类似的 “XX 币” 项目,多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资金被查处,相关参与人员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需特别提醒的是,部分 “币得币” 项目可能会伪造 “国家批准” 的假象,比如 PS 虚假的监管批文、编造与政府部门的 “合作关系” 等。但只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便不难戳穿 ——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从未批准过任何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也不会与此类项目建立合作。若用户发现某项目宣称 “获得国家批准”,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权威平台查询核实,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判断 “币得币” 是否合规的核心标准很简单:凡涉及虚拟货币发行、交易、挖矿等行为,均无国家批准可能,需坚决远离。参与此类项目不仅无法得到法律保护,还可能面临资金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若已参与相关活动,应及时止损并收集证据,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若发现此类非法项目线索,也可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合规的金融市场环境。

总之,“币得币” 并未获得国家批准,且属于监管明确禁止的范畴。面对此类项目,唯有保持理性认知,坚守合规底线,才能避免落入金融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