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网 Star 最新消息:太空互联网赛道的奋进与突破

 

在全球太空互联网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星网(Star)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期,星网动作频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发射部署层面来看,2025 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17 日这短短 21 天内,中国星网迎来发射高峰期,连续完成 5 次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组网发射任务。动用了长征六号改、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长征五号乙等 4 种不同型号火箭,创造了国内高密度组网发射纪录,标志着中国星网牵头的 “GW 星座” 计划进入高强度、常态化连续发射阶段。这一系列发射任务意义重大,不仅加快了星座组网进程,还进一步验证了卫星产线、发射流程以及地面系统之间的协同能力,为后续大规模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电联(ITU)对低轨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设定了严格时间节点,这成为中国星网加速推进的重要驱动力。按照要求,中国星网需在 2029 年前完成 1300 颗在轨卫星部署,2032 年达到 6500 颗,2034 年完成全部 1.3 万颗卫星的部署。面对紧迫任务,中国星网凭借全链条自研优势,从火箭发动机、卫星整星,到地面站、发射场,均实现独立自主制造与调度。同时,不断挖掘现有火箭潜力,如长征十二号采用 3.8 米直径、7 台 YF - 100K 发动机,具备提升单箭载荷能力,且已在 2024 年实现 10 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为未来复用化火箭发展积累经验。民营航天力量也积极助力,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箭元科技的回收火箭等,都在关键技术验证方面取得进展,有望降低未来组网成本。

在管理与产业协同方面,2025 年中国星网管理层迎来新一轮迭代,组建了 “运营商 + 国防 + 卫星” 三方合力的管理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发射与招标节奏显著加快,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成效初显。与此同时,中国星网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雄安新区聚集。其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已正式投入使用,以中国星网为龙头,雄安新区正谋划布局涵盖卫星总体、运载服务、卫星载荷等细分领域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条。此外,由中国星网联合多方发起成立的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为空天信息领域协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业内普遍预期,随着 2025 年下半年更多新型号火箭投入使用以及卫星产线的持续扩充,2026 年之后中国星网在单箭搭载量和卫星组网规模上有望实现质的突破。在全球太空互联网这场马拉松竞赛中,中国星网正以 “快节奏” 抢占先机,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着构建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