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国内能买比特币吗?还原早期加密货币市场图景

2009 年 1 月 3 日,中本聪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标志着这种去中心化加密货币正式诞生。但回到当时的国内市场,“2009 年国内能买比特币” 这一问题的答案,需结合比特币早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认知度及技术门槛综合判断 —— 彼时国内几乎不具备普通用户购买比特币的条件,仅有极个别技术极客可能通过特殊途径接触。

从比特币自身发展阶段来看,2009 年的比特币尚处于 “技术实验期”,无成熟交易场景支撑购买行为。创世区块诞生后,比特币最初的流通仅局限于中本聪与少数密码学爱好者之间,且主要以 “挖矿” 形式获取,而非通过 “购买”。直到 2010 年 5 月,全球才出现第一笔公开的比特币实物交易(程序员用 1 万枚比特币购买 2 个披萨),2009 年全年未形成任何规模化的比特币交易市场,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都没有支持比特币买卖的平台或渠道,普通用户即便知道比特币,也无处 “购买”。

国内市场对 Bitcoin 的认知度在 2009 年近乎为零,进一步阻断了 “购买” 的可能性。2009 年的中国互联网仍以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工具为核心,加密货币、区块链等概念尚未传入国内。当时国内科技媒体几乎未报道过比特币相关信息,仅有极少数关注国际密码学动态的技术极客,可能通过海外论坛(如 Bitcointalk)了解到这一新兴事物,但这类人群数量不足百人,且多将其视为技术实验,而非可 “购买” 的资产。普通民众既不知比特币为何物,也无任何信息渠道获取购买途径,“购买比特币” 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完全不存在需求基础。

技术门槛与交易条件的缺失,也让 2009 年国内购买比特币成为 “不可能任务”。一方面,早期比特币挖矿依赖电脑 CPU,虽技术难度低于后来的 ASIC 矿机,但需掌握 Linux 系统操作、代码编译等专业技能,国内多数用户不具备此类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即便有极客通过挖矿获得比特币,也无法在国内找到交易对手方 —— 当时国内无任何支付渠道支持比特币与法币(人民币)的兑换,跨境支付也需复杂的外汇操作,且缺乏信任中介,难以完成点对点交易。直到 2011 年国内首个比特币交易平台 “比特币中国” 上线,才首次为国内用户提供比特币与人民币的兑换服务,而这已是 2009 年之后两年的事。

值得对比的是,2009 年全球比特币市场同样处于 “空白期”。除中本聪外,全球范围内持有比特币的用户不足千人,且主要通过挖矿或私下赠予获取,无公开交易价格(直到 2010 年 7 月,Mt.Gox 交易所才首次给出 0.05 美元 / 枚的比特币定价)。这意味着即便国内用户能突破地域限制,2009 年也不存在可参与的全球比特币交易市场,“购买” 行为缺乏价格依据与交易场景。

综上,2009 年国内完全不具备购买比特币的条件 —— 既无交易平台、支付渠道等基础设施,也无市场认知度与用户需求,仅有极个别技术极客可能通过挖矿接触比特币,但与 “购买” 无关。这一情况直到 2011 年后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出现才逐渐改变,而 2009 年作为比特币的 “创世元年”,其在国内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购买比特币” 更是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