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的当下,体制内人员对于能否涉足炒币领域存在诸多疑问。从全球范围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考量。
美国在这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制。2022 年,美联储正式颁布针对官员参与投资及交易活动的限制措施,全面禁止官员持有加密货币等一系列资产,禁止做空和参与融资融券。并且,高级官员须提前 45 天发出不可撤销交易通知,买卖之前须获得事先批准,并持有投资至少一年。这一规定适用人群广泛,包括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地方联储主席等众多相关人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无独有偶,宾夕法尼亚州众议院民主党议员 Ben Waxman 也提出立法,旨在禁止公职人员在任职期间通过加密货币牟利。
而在我国,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面临严格管控。2021 年,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无论是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还是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不仅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损失需自行承担;若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还将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这一规定适用于全体中国公民,体制内人员自然也不例外。
体制内禁止炒币有着充分的必要性。一方面,加密货币市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其价格走势受全球经济形势、监管政策变动、技术革新以及市场情绪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影响,价格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涨跌。体制内人员若参与炒币,一旦遭受重大损失,可能引发个人经济危机,进而影响工作状态与廉洁性。例如,若因炒币亏损巨大,可能产生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以弥补损失的念头,这将严重损害公职人员的形象与公信力,破坏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秩序。另一方面,公职人员身份特殊,其投资行为可能引发公众对利益冲突的质疑。即使公职人员在炒币过程中并未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当利益,但公众可能会因对加密货币市场的不了解,以及对公职人员行为的高度关注,产生误解,认为其存在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政府部门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
对于体制内人员而言,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远离炒币活动。投资渠道众多,体制内人员可选择更为稳健、合规的投资方式,如购买国债,其以国家信用为背书,风险低、收益稳定;投资稳健型基金,通过专业基金经理的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回报。这些投资方式既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又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因涉足高风险、不合规的炒币领域而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与职业危机。总之,体制内人员必须坚守法律底线,维护自身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