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买卖 USDT 赚差价:非法路径上的骗局与刑责风险

 

“个人买卖 USDT 赚差价” 被部分人视为 “低风险套利” 手段,但我国监管政策早已明确其非法属性,实践中更充斥着诈骗陷阱与法律风险。USDT 作为所谓 “稳定币”,其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交易本质上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个人试图通过低买高卖牟利,不仅可能血本无归,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面临刑事处罚。

首先必须明确:个人买卖 USDT 赚差价已被法律界定为非法行为。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包括泰达币(USDT)在内的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虚拟货币兑换、交易等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这意味着无论以何种形式参与 USDT 买卖差价交易,都已逾越法律红线,不存在 “合规套利” 的空间。重庆何某案更以司法判例敲响警钟:其通过 “低买高卖” USDT 赚取差价,累计交易流水达 140 亿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有期徒刑 3 年并处罚金 500 万元,个人非法获利 477 万元全部收缴。

“赚差价” 的宣传背后,往往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这类骗局多以 “USDT 搬砖套利” 为噱头,诱导受害者在指定平台低价买入 USDT,再到所谓 “高价收币平台” 出售。株洲陈某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初期几百元试水顺利获利,投入 7.5 万元后,“收币平台” 突然失联,资金瞬间蒸发。诈骗分子利用受害者的贪利心理,通过小额返利建立信任,最终实现 “收割式诈骗”,此类案件仅 2025 年上半年就已发生超 300 起,涉案金额累计突破 2 亿元。

即便避开诈骗,个人买卖 USDT 赚差价仍面临多重资金风险。USDT 价格并非绝对稳定,受市场情绪与流动性影响,曾在单日出现超 5% 的波动,盲目追涨杀跌极易造成本金亏损。更致命的是,交易需通过非合规平台或私下渠道完成,资金安全毫无保障:要么像陈某一样遭遇平台跑路,要么因交易对手方失联导致 “付币无收款”,而司法实践中,此类损失需自行承担 —— 枞阳县法院就明确判决,虚拟货币交易引发的纠纷因违背公序良俗属无效行为,原告主张的损失不予支持。

更严重的是,此类交易常沦为违法犯罪的 “帮凶”。USDT 因其匿名性被广泛用于洗钱、电信诈骗等活动,个人在买卖过程中,很可能无意中接收涉诈、涉赌资金。即便主观无犯罪意图,若交易金额巨大或频繁,仍可能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被追究刑责。2025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洗钱案中,3 名 “赚差价” 的个人因接收赃款流水超千万元,均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在此郑重警示,“个人买卖 USDT 赚差价” 绝非安全的套利方式,而是一条布满骗局与刑责的非法路径。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从切断支付渠道到刑事追责形成完整监管链条。切勿被 “低风险高回报” 误导,远离任何虚拟货币交易,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若发现相关非法活动,立即向公安机关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