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ink 挖矿现在叫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穿越 “Klink” 一词在不同领域的概念迷雾。截至 2025 年 10 月 23 日,公开信息中并无明确标注 “Klink 挖矿” 的项目完成更名的官方公告,但结合近期加密市场动态与技术应用场景来看,所谓 “Klink 挖矿” 或已随项目迭代消失,或需与同名技术、新项目加以区分,其背后更潜藏着概念混淆的投资风险。
需先厘清三重 “Klink” 概念的本质差异。第一类是操作系统中的 Klink 技术,如星光麒麟操作系统搭载的 Klink 技术,主要用于设备间互联与数据共享,属于分布式通信技术范畴,与加密货币挖矿毫无关联,仅因名称相同易引发误解。第二类是2025 年新上线的 Klink Finance(KLINK)项目,该项目于 10 月通过币安 Alpha 平台开启 TGE 认购,面向 211 分以上用户开放,计划释放 2000 万枚 KLINK 用于后续活动。第三类则是早期可能存在的 “Klink 挖矿”,其信息已基本湮灭,推测或因监管收紧、项目失败等原因停止运营,未留下更名记录。
当前与 “Klink” 相关的加密项目并无传统挖矿模式。Klink Finance 作为最新亮相的关联项目,采用的是 “平台认购 + 活动激励” 模式,而非比特币、以太坊等依赖算力的挖矿机制。从币安公告来看,其代币分发主要通过 Alpha 积分参与认购实现,未提及任何基于矿机、算力或质押的挖矿玩法。这与加密市场趋势一致 ——2024 年以来,主流平台更倾向于通过合规化的认购、流动性挖矿等方式分发代币,传统高能耗挖矿模式因监管与环保压力逐渐式微,早期 “Klink 挖矿” 若存在,大概率已随模式淘汰而终止。
早期 “Klink 挖矿” 消失或更名无迹可寻,符合小众项目的常见宿命。类似 moodeng 币等 “三无” 代币的信息真空状态,早期小型挖矿项目若未形成规模效应,极易因资金断裂、团队跑路或监管打击而关停,且不会发布正式更名公告。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不法分子可能利用 “Klink 挖矿更名” 的信息差,将新上线的 Klink Finance 与旧挖矿项目捆绑炒作,或虚构 “更名后收益翻倍” 等虚假叙事,这与 BOME 币借 IP 背书炒作的逻辑类似,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投资。
对投资者而言,需明确两点核心认知:一是当前 Klink Finance 无挖矿机制,其参与方式为平台认购,需通过币安官方渠道核实资质;二是若遭遇宣称 “Klink 挖矿更名” 的推广,需警惕是否为借旧概念包装的诈骗,可参照 BOME 币的链上数据核查方法,要求对方提供合约地址、项目白皮书等可验证信息。在加密市场中,“挖矿更名” 往往是概念炒作的幌子,唯有穿透名称表象、核实项目本质,才能规避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