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看到 “ERC” 会误以为是某类加密货币,实则ERC 并非具体币种,而是以太坊区块链上的 “代币标准协议”,全称为 “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s”(以太坊意见征求稿)。它就像一套通用 “规则手册”,定义了代币发行、转账、交互的统一标准,让不同项目发行的代币能在以太坊生态内兼容流通,与此前解析的 SRC20(安网公链标准)、TRC20(波场公链标准)同属 “代币标准” 范畴,而非独立币种。
在 ERC 家族中,ERC20 是最核心、应用最广的标准,也是大众最易混淆为 “币种” 的关键。1.0 版本的 ERC20 标准于 2015 年提出,2020 年升级至 ERC20-2.0 后,新增了批量转账、授权管理等功能,成为以太坊生态 90% 以上代币的 “发行模板”—— 比如 USDT-ERC20、UNI、AAVE 等主流资产,均基于 ERC20 标准发行。它的核心作用是 “统一交互逻辑”:无论代币背后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项目,还是数字藏品(NFT)权益凭证,只要遵循 ERC20 标准,就能在任意支持该标准的钱包(如 MetaMask)、交易所中存储、交易,无需为每种代币单独开发适配功能,这也是以太坊能成为加密生态核心的关键基础。
对比此前讲过的 SRC20、TRC20,ERC20 的特性与局限十分鲜明。优势在于生态兼容性极强:以太坊作为最早的智能合约公链,拥有全球最多的开发者与应用,ERC20 代币可直接接入 DeFi 协议(如 Compound 借贷)、NFT 市场(如 OpenSea),场景丰富度远超 TRC20、SRC20;但劣势也很突出 ——手续费高、速度慢:以太坊主网拥堵时,ERC20 转账 Gas 费可能飙升至数十美元,到账时间长达 10-30 分钟,这也是后续 TRC20(低费高速)、SRC20(跨链优化)针对性突破的痛点。此外,ERC20 的发币门槛高于 SRC20,需掌握 Solidity 编程语言编写合约,无法像 SRC20 那样通过可视化界面 “零代码发币”。
除了 ERC20,ERC 家族还有多个细分标准,覆盖不同场景需求,进一步说明 “ERC 不是币种”。比如 ERC721 是 NFT 的核心标准,定义了 “每个代币独一无二” 的特性,支撑了 CryptoPunks、无聊猿等知名 NFT 项目;ERC1155 则兼顾同质化(如游戏币)与非同质化(如游戏装备)代币,让一个合约可发行多种资产,广泛应用于链游领域;ERC4626 聚焦 DeFi 中的 “收益聚合”,让用户能便捷追踪代币的理财收益。这些标准分工不同,但均基于以太坊生态,共同构成了 ERC 体系的多样性,也证明 ERC 本质是 “技术规范”,而非单一币种。
需警惕借 “ERC” 概念炒作的骗局,延续区块链工具的安全逻辑。部分诈骗分子会伪造 “ERC20 新币种”,宣称 “背靠以太坊官方、即将暴涨”,实则是匿名发行的空气币,与 “蓝贝壳交易所” 炒作虚假资产的套路一致;还有虚假平台仿冒 ERC20 合约审计报告,诱导用户充值 “挖矿”,本质仍是 “拉新返利” 的资金盘。正规 ERC20 代币需公开合约代码(可在以太坊区块链浏览器 Etherscan 查询)、披露项目团队与业务逻辑,绝不会承诺 “保本高收益”,这与 SRC20 强调 “信息透明” 的安全原则一脉相承。
综上,ERC 不是任何币种,而是以太坊生态的 “代币标准体系”,其中 ERC20 是应用最广的核心标准。理解它需区分 “标准” 与 “币种”:ERC 定义规则,而基于 ERC 标准发行的 USDT-ERC20、UNI 等才是具体资产。对比 TRC20、SRC20 的差异,既能看到不同公链标准的竞争与互补,也能避开 “将标准等同于币种” 的认知误区,更清晰地把握区块链生态的技术逻辑。



















